成都制造“二次创业”
每经记者 余蕊均 每经编辑 杨欢
“成都制造业有一手好牌,二次创业亮点众多,成都制造但如果要说缺陷,二次创业这手好牌里面缺少‘大王’。成都制造”屈贤明的二次创业一句话,道出了对这座西部重镇的成都制造新期许。
作为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二次创业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研究咨询部制造业研究室主任,成都制造屈贤明在参加11月18日举行的二次创业“成都市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大会”时表示,中国制造业现在是成都制造“大而有韧性”,但与“又大又强”还有差距,二次创业希望成都用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机遇,成都制造打造一个在世界上有影响力、二次创业特色鲜明的成都制造新兴制造强市。
这正是二次创业成都的新目标。今年4月底,“制造业强市战略”被写入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把发展先进制造业放在突出位置;8月初,成都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强调要持之以恒实施制造强市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市位势能级提升。
筹谋多日后,11月18日上午,成都以一场覆盖5900余人的电视电话会议,高调推进制造强市建设,颇有些“擂鼓亮剑”“誓师出征”的意味。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其即将推出的“1+1+6”政策体系会前已广泛征求意见,但现场仍只作为征求意见稿印发,“会后请大家,特别是各企业组织认真讨论,下周一报给经信局”,重要性可见一斑。
站在“2万亿俱乐部”的门口,这座拥有21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也走到了必须全面增强内生动力的关口。通过制造业“二次创业”,成都将系统重构产业体系新的“四梁八柱”,整体重塑新的比较优势,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实力。
创新转型再出发,如何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无不考验着成都的智慧。
近年来,成都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图为成都市龙泉驿区一家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生产车间 新华社图稳步提升制造业占比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亦是立城之本、兴市之要。
今年以来,广州、天津、合肥等多个城市明确提出“工业立市”“制造业立市”的战略目标。就连工业增加值超过万亿元的深圳,今年5月也提出要“开创工业立市新格局、争创制造强市新优势”。由此一度引发外界对“制造业重回城市”的讨论。
其背后隐含的一个逻辑是,按照国际经验,城市发展到越高水平,二产占比理应下降,三产占比提升是符合规律的。这也导致过去一些城市对服务业的过度追崇,出现“脱实向虚”倾向。
对此,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告诉城叔,若分析二战后全球先发城市的表现可以看到,它们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保持相对稳定,服务业达到70%以上,甚至80%~90%,二产则大体维持在15%~25%。而这些先发城市的产业调整,其实更多发生在内部结构优化上。
“比如集成电路,就往2纳米、3纳米的高端芯片走,服务业也是往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品牌管理等方向,都是朝着高端发展,抢占制高点。”他解释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许多城市开始反思,制造业根基不稳带来的产业空心化、失业率、社会矛盾、经济发展缺乏后劲等一系列问题。陈耀提到,像法律、会计等中介服务,都是为制造业服务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在他看来,制造业不仅能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起到支撑促进作用,同时有利于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转化(产业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此外,大型跨国企业在布局时也尤其看重产业配套环境。
除深圳、苏州外,一个广为传播的例子是,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一直强调要守住“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25%左右”这条底线。
对成都来说,稳制造既重要又迫切——不仅要以发展制造业的确定性更好地应对短期冲击的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二产占比不能过早过快下降。
数据显示,成都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为4842.4亿元,占GDP比重24.3%,尽管占比仍低于全国、全省水平,但较上一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
一边是经济总量全国第7,一边是工业增加值全国第14,这种“不相配比”刺激着成都加快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实现量的积累和质的提升,稳步提升制造业占比。
打响“成都制造”品牌
成都提出制造业“二次创业”,其实并不意外。
抛开“扬一益二”时期发达的手工业、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根烟囱”等带有年代感的创业故事不谈,本世纪初,成都已拉开集成电路产业在地发展序幕。
2020年,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成都第一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集成电路作为“主力”功不可没。值得一提的是,在工信部近日公布的第三轮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中,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入选,成为全国首个跨省域“先进”。
尝到过甜头,岂会不知“制造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城市兴”的道理。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唯有主动出击才能站上风口。
今年5月,成都印发《“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推动“成都制造”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力争到2025年,“成功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发展质效和国际竞争力整体水平进入国内制造强市前列,成为国内先进制造业领军城市。”
为此,支柱产业集群规模要突破4万亿元,其中包括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高端软件、汽车制造、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10个以上千亿级产业集群。
蓝图在前,这条转型升级之路怎么走?成都深知,得靠企业。无论技术创新还是品牌塑造,最终都得靠企业去市场上“真刀真枪”地拼一条出路。
据了解,成都此番已明确把培育壮大“成都制造军团”作为建设制造强市的一项重点内容,力争形成一批代表城市形象和影响力的企业,一如华为之于深圳、格力之于珠海。
如此,便能带来最理想的结果——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成都制造”品牌形象也就立住了。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学院教授陈光则强调,“不要把‘消费’与‘制造’(形象)对立起来。消费是制造的末端,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成都需要用更高水平的生产能力,更好地匹配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天会议现场,成都还邀请通威集团、西门子成都数字化工厂、卡诺普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分享了企业视角下推进制造强市建设的重点。
西门子成都董事长兼总经理李永利提到,数字化时代,蓝领工人依然是制造企业非常重要的生产力。
如果企业不能让这些工人得到技术上的成长,驾驭自动化、数字化,之后几年可能会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同时,企业还需要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因为“买来的能力”很难与真实业务结合,难以快速迭代升级。
作为全球首批灯塔工厂,西门子成都已逐渐迈向“智能工厂”,未来五年有望成为西门子全球最大的运营工厂。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陈宪接受城叔采访时还提到,包括成都在内,超大、特大和大城市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建设制造强国的重任。与此同时,通过制造业的发展,才能进一步夯实城市经济的基础和竞争力,实现城市劳动者的充分就业,乃至扩大城市居民中的中等收入群体。
封面图片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探索)
-
转自:上海证券报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张雪)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二级巡视员陈宏生11月23日在2022论坛年会上表示,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当前百年未有之大 ...[详细]
-
据“舟山广电”微信公众号7月26日消息,近日,舟山出台房地产市场12项政策,涉及公积金异地贷款额度、住房契税补贴、工程保证金联保制度等。在税收和补贴方面,实施住房契税补贴,至12月31日,在本市范围内 ...[详细]
-
来源:海外网德国总统在贝尔维尤宫欢迎加拿大总督。资料图)海外网7月26日电德国新闻社25日援引德国总统发言人的话说,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的官邸将关闭夜间照明,以节省电力。发言人表示,由于能源危机,德国总 ...[详细]
-
参考消息网7月26日报道 针对外媒报道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可能“访台”,中国外交部发言赵立坚在7月25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近期已经多次向美方表明严重关切和严正立场。他强调:“我们正严阵以待,如果 ...[详细]
-
腾讯大股东Prosus H1营收同比增长9% 每股收益同比下降82%
11月23日,腾讯00700)最大股东Naspers集团旗下子公司ProsusPROSY.US)公布了截至9月30日的上半年财报。数据显示,H1集团营收为165亿美元,同比增长9%;每股收益为1.81 ...[详细]
-
我们家前段时间刚中签了新能源汽车指标,特意带女儿过来买车。”近日,在北京的一家新能源汽车4S店,一位消费者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尽管已经下单,但是排队提货的人不少,估计得等3个月。 今年以 ...[详细]
-
明冠新材半年净利预增超59% 拟募20亿扩张铝塑膜及无氟背板产能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来源:长江商报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上游背板、封装细分领域厂商业绩普遍增长。日前,688560.SH)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半年度归属 ...[详细]
-
陆海新通道是由中国西部省份与东盟国家合作打造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以重庆为运营中心,各西部省区市为关键节点,利用铁路、海运、公路等运输方式,向南通达世界各地。第三届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西洽 ...[详细]
-
智评理财风云榜||平均成立以来最大回撤0.0003%,国有理财公司回撤控制出众
描述:本榜单由联合智评根据公开渠道披露的数据,选取2022年10月国有理财公司存续的公募净值型理财产品,产品投资性质为混合类或权益类。分别对产品成立以来最大回撤进行统计排名。本期榜单,中银理财包揽冠亚 ...[详细]
-
7月27日,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以下简称“消博会”)召开期间,在海口举办了中国银行私人银行15周年暨“企业家办公室”品牌发布会。海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沈丹阳,中国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刘金,中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