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集团又陷质量风波:召回15677 盒抽检不合格藿香正气水 销售费用畸高引质疑
华夏时报 记者 于娜 北京报道
短时间内接连出现产品抽检不合格问题,太极正处于舆论的集团检风口浪尖。
近日,又陷用畸重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太极集团”)公告称,质量召回正气质疑公司全资子公司太极集团四川南充制药有限公司(下称“南充制药”)生产的风波藿香正气水(批号:2021013,2021046)甲醇量检测不符合规定。盒抽合格藿香对上述批号产品未销售部分 15677 盒已按程序全部召回。水销售费公司就此次事件造成的高引不良影响真诚致歉。
质量出问题已经不是太极第一次。在此前的集团检7月29日,太极集团控股子公司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又陷用畸青霉素V钾片(批号:201103)被监管部门通报有关物质检测不合格。
不仅产品被曝出质量问题,质量召回正气质疑太极集团多年来重营销、风波轻研发的盒抽合格藿香模式也引来质疑声音。半年报显示,水销售费2022年上半年,太极集团研发投入为4465.26万元,而销售费用约是研发费用的55倍,达到24.44亿元。
对于产品质量以及销售费用等相关问题,《华夏时报》记者联系采访太极集团,对方战略研究部门表示相关事宜均以对外公告为准。
产品几次被查出不合格
藿香正气类的剂型很多,包括口服液、酊剂、片剂、丸剂、胶囊等。藿香正气口服液是太极集团的核心产品,此次抽检不符合规定批次涉及产品为藿香正气水,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不含酒精成份,而藿香正气水含有40%-50%的酒精。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8 月 29 日发布《国家药监局关于 20 批次药品不符合规定的通告(2022 年第 39 号)》,其中太极集团全资子公司南充制药生产的藿香正气水(批号:2021013,2021046)甲醇量检测不符合规定。
据太极集团公告,2022 年 2 月和 2022 年 3 月,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四川省药品检验研究院(四川省医疗器械检测中心)共抽检南充制药三批藿香正气水样品,交由江西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检测,检验结果为甲醇量指标不符合规定。本着对消费者尽责的原则,南充制药对上述批号产品未销售部分 15677 盒已按程序全部召回。公司就此次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真诚致歉。
太极集团表示,南充制药藿香正气水抽检不合格事项发生后,公司高度重视,已责成该公司认真核查整改,并就保障产品质量,提升质量管理工作做了专题研究和讨论,制定了系统的质量专项工作方案。同时要求各子公司以此为戒,加强药品生产全过程质量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合格。
实际上,太极集团产品并非首次出现抽检被查出不合格问题。2022年7月29日,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药品抽查检验信息显示,太极集团控股子公司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青霉素V钾片(批号:201103)有关物质检测不合格。
2020年7月,海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发布的“关于2020年第七期(总第五十八期)药品抽查检验信息通告”显示,太极集团四川绵阳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通宣理肺丸(批号:1809011)检验不合格项目为装量差异。
对于此次藿香正气水有批次抽检不合格事件对公司的影响,太极集团公告称,目前藿香正气水在公司及下属企业中,只有南充制药生产销售,2021 年度,南充制药生产的藿香正气水销售收入为 665 万元,占公司 2021 年度营业收入的 0.05%;本次公告涉及产品销售收入约 22 万元,占公司营业收入比重极小,对公司生产经营无重大影响。
“重营销轻研发” 存隐患
公开资料显示,太极集团始建于1972年,2021年完成战略重组,成为“世界500强”集团有限公司的成员单位之一。作为国药集团现代中药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以现代中药智能制造为主、麻精特色化药为辅,致力于传承创新中医药和发展现代医药。
太极集团拥有医药工业、医药商业、药材种植等完整的医药产业链,全资子公司太极集团重庆涪陵制药厂有限公司是亚洲最大的口服液及糖浆剂生产基地,中药提取中心年加工药材 10 万吨,是国内产量最大的植物药提取基地,藿香正气口服液、急支糖浆、通天口服液等都是明星产品。
不过近些年来,太极集团的业绩提振乏力。数据显示,2017年-2021年五年间,太极集团营收从87.35亿元增长到了121.49亿元;但净利润增长率仅2020年不是负数而是为0,分别为-88.54%、-28.11%、-200.81%、0.00%、-891.88%。
其中,2021年太极集团净利润下滑幅度为近五年最大。同期年报显示,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为: 2020 年公司利润主要为转让成都新衡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95%的股权,获得收益 4.04亿元,2021 年度公司无重大资产转让收益。
同时,2021 年太极集团实际控制人变更为国药集团后,对非主业和非盈利项目按照战略规划进行清理并拟暂停部分项目,对有减值迹象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3.66 亿元,并计提员工设定受益计划 1.43 亿元,累计影响利润金额约5.09 亿元。
太极集团核心产品藿香正气口服液在2018年曾实现单品年销售过 10 亿元,2019和2020年,藿香正气口服液的销售收入降为 6亿多元,2021年才回升到 9.20 亿元。
经过几年的净利润低迷之后,2022年上半年,太极集团的营收和净利开始有所好转,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71.85亿元,同比增长11.5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24亿元,比上年增长 61.40%;实现扣非净利润1.79亿元,同比增长112.48%。
太极集团证券与投资部工作人员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前几年公司出于企业发展因素考虑,不是以利润主业为考核,而是寻求规模性增长,全产业链投入资金。现在公司是关注重要板块的主要企业,对亏损企业关停并转之后,不会再对正向利润产生很大拖累。
不过,近几年来太极集团研发投入与销售费用的悬殊差距引来质疑。财报显示。2017至2021年的5年间,太极集团的销售费用累计达164.69亿元,分别为19.08亿元、28.94亿元、37.51亿元、37.01亿元和42.15亿元。
与一直居高不下的销售费用相比,太极集团同期的研发投入支出占比偏低。数据显示,2017年-2021年,太极集团研发投入分别为3356.68万元、4208.24万元、6717.49万元、9650.87万元和1.03亿元,研发费用率均未超过1%。
医药产业战略顾问周树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长期的重视销售忽视研发投入,不仅可能让药企的产品管控出现漏洞导致产品质量问题,让企业业绩持续承压,也会面临在激烈的产品创新竞争中失去市场的危机。
(责任编辑:娱乐)
-
11月23日,瑞信CS.US)公布了2022年第三季度业绩。财报显示,瑞信Q3营收为38亿瑞士法郎,同比降低30%;归属于股东的净亏损为40.34亿瑞士法郎,上年同期净利润为4.34亿瑞士法郎;摊薄后 ...[详细]
-
中国平安中期业绩向好: 寿险改革成效显现 创新中国版“管理式医疗模式”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面临客户需求升级、人口红利变化、老龄化趋势加速的机遇与挑战,经过三年探索,“渠道+产品”改革路径清晰,寿险改革正在构建新的增长曲线。作为保险市场的风向标,中国平安的业绩颇受关注。 ...[详细]
-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林典驰 深圳报道8月25日晚,300207.SZ)一口气发了50条公告,内容涉及上半年业绩、关联交易、子公司增资等内容。上半年,欣旺达交出了一份喜忧参半的成绩单。报告期内,欣旺达实 ...[详细]
-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月饼又来了!医院严禁倒卖,黄牛顶风炒到500元
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王言图片来源:微博“皮肤科医生王子洋”2021年的中秋节,位于上海市宛平南路600号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成为舆论焦点。这家主治心理和精神疾病的医院为本院职工和病人推出了一款名为“ ...[详细]
-
金山云Q3调整后毛利率为6.3% 业务规模和收益质量保持稳定
(KC.US)于11月23日美股盘前发布2022年Q3财报。数据显示,金山云Q3营收19.7亿元。本季度,公有云和行业云分别实现收入13.5亿元和6.2亿元,调整后毛利率稳步提升至6.3%,连续两个季 ...[详细]
-
每经记者 崔智明 每经编辑 孙 磊近日,百度BIDU,股价134.07美元,市值479.2亿美元)推出了可去掉方向盘的无人车Apollo RT6。据悉,Apollo RT6的成本价仅为25万元,相比前 ...[详细]
-
2022成都车展前瞻 新能源车再迎“狂欢”,智能化领域比拼继续
每经记者 段思瑶 每经编辑 裴健如受疫情影响,2022年北京车展延期,即将于8月26日开幕的2022成都车展成为今年国内首个如期举办的A级车展。因而,本届成都车展也成为今年各大车企不可缺席的重要“赛场 ...[详细]
-
转自:经济参考报1至7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9%。上半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8%,比2021年提高1.4 ...[详细]
-
2022年金融街论坛聚焦“新市民”:精准把握金融需求 促进共同富裕
中国网财经11月22日讯记者 曾蔷)党的二十大强调,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目前,我国约有3亿农村人口通过就业、就学等方式转入城镇,成为新市民。做好新市 ...[详细]
-
上市就躺平,有风口就套现,科信技术:炒股炒股,做主业不如炒股
两月涨5倍,三年减持25%!上市就躺平,有风口就套现,:炒股炒股,做主业不如炒股来源:市值风云 重要股东最近3年合计减持了近25%的股权。2022,炒小炒烂的黄金时代2022年是A股小盘股“作妖”的黄 ...[详细]